"; document.write(str); document.close(); }

以信用體系建設促金融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3/31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作者:于晗

  3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和實施路徑。
  
  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邁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兑庖姟返某雠_,有助于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金融信用基礎,更好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
  
  近年來,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記錄,抵押擔保也不充足,一些中小微企業較難獲得銀行信貸支持。據調查,全國小微企業總數量超過8000萬戶,其中大部分是信用“白戶”或者準“白戶”。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去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強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實施方案》,要求進一步發揮信用信息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作用,推動建立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長效機制。
  
  在此基礎上,《意見》提出,創新信用融資服務和產品。發展普惠金融,擴大信用貸款規模,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難題。
  
  中金公司非銀行金融行業及金融科技行業首席分析師姚澤宇認為,《意見》提到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的共享整合,例如“信易貸”“銀稅互動”與“銀商合作”機制等,能有效緩解放款機構與小微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環境,降低其融資成本;規范消費貸發展,也有助于更好保護消費者權益,緩解當前消費貸產品定價相對較高、個人信息保護不到位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大力推廣“信易貸”模式,建成運行了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即全國融資信用服務平臺),截至2021年末,通過各級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累計發放貸款超過7萬億元。
  
  “從‘信易貸’模式、‘銀稅互動’到‘銀商合作’,都是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有力舉措!比摬①徆珪庞霉芾砦瘑T會副主任劉新海認為,《意見》的提出,將有力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2021年8月17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深化信用體系建設,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基礎作用。
  
  對于金融業而言,深化信用體系建設,不僅可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還能夠更好發現風險、識別風險,進而管理風險、處置風險。
  
  圍繞強化市場信用約束,《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信用在金融風險識別、監測、管理、處置等環節的作用,建立健全“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健全債務違約處置機制,依法嚴懲逃廢債行為。加強網絡借貸領域失信懲戒等。
  
  姚澤宇認為,具備更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與對失信人更嚴格的懲戒力度,對于金融機構、征信機構以及評級機構來說,能有效提升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能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更好保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郭新明建議,應盡快建立覆蓋全國、互聯共享的公共信息數據庫,強化數字化普惠金融領域風險防范,加快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發展。
  
  提升征信行業競爭力
  
  《意見》還提到,培育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加快建立公共信用服務機構和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相互補充、信用信息基礎服務與增值服務相輔相成的信用服務體系。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各級有關部門以及公共信用服務機構依法開放數據,支持征信、評級、擔保、保理、信用管理咨詢等市場化信用服務機構發展。加快征信業市場化改革步伐等。
  
  “十四五”規劃綱要也曾提到,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加強征信監管,推動信用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實踐證明,征信類金融基礎設施具有增加征信有效供給、保障市場高效運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作用!眲⑿潞V赋,培育專業信用服務機構,形成互補型、多元化、多層次的信用體系,可以更好滿足國內金融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以個人征信領域為例,市場化機構憑借其替代性數據收集優勢能有效拓寬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數據采集渠道、幫助提升我國征信覆蓋率,構建‘政府+市場’協同發力的征信體系能有效降低數據共享阻力、提升征信行業服務質量!币捎钪赋。

【新疆保險網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產生風險自擔,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